(2004年3月)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在我国仅存1000余只。因种群数量稀少,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早在1977年就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仅次于大熊猫的“国宝”级的珍稀动物。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滇金丝猴,1999年,正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丁伟,只身来到金丝猴的栖息地——云南省维西县萨马阁林区的原始森林,孤身一人对被他首先发现的一个滇金丝猴群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
在他的关注和呼吁下,濒于灭绝的滇金丝猴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他幸运地发现了“灭绝”的金丝猴群
1964年出生的丁伟祖籍山东烟台。1985年,丁伟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青海的一所高校任教。1997年,他考上了我国著名灵长类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赵其昆教授的研究生,攻读“灵长类行为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入学第一年,丁伟第一次见到了号称我国“第二国宝”的滇金丝猴的照片。他决定将滇金丝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拯救滇金丝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着手这项工作时,他才发现,以前很少有人在野外见到过活体的滇金丝猴。学术界对滇金丝猴的研究也不过是一些短期调查的零星纪录。而国外动物组织,则干脆宣布滇金丝猴在我国是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
1999年7月,在导师的支持下,丁伟来到传说有金丝猴出没的云南德钦县的白马雪山。可他跟着向导在山上奔波了一个多月,却连猴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9月29日,丁伟来到与德钦县毗邻的、据说常有金丝猴出没的维西县萨马阁林区。
在当地一名向导的带领下,第二天凌晨4点,他们就沿着泥泞的山路去寻找金丝猴。中午时分,突然传来一声犹如撕锦裂帛般的啼叫声。声音由远而近,随后,竹叶被搅动的“刷拉”声和树枝被折断的“喀嚓”声响成一片。丁伟清晰地看到不远处有一群金丝猴矫健地飞快掠过的身影。
这些迷人的小精灵长着像人一样的红嘴唇和一双灵动的大眼睛,还有那俏皮的小鼻子和宛如晚礼服般棕白相间的美丽皮毛,举止高贵、优雅,在丁伟的眼里,简直是造物主完美的杰作。这么轻易就能够见到金丝猴,而且是一个猴“部落”,真是太幸运了。十几分钟后,喧闹戛然而止,猴群已经全部从这里穿行而过。
丁伟的意外发现在世界灵长类学界引起了轰动。后经多方考察证实,他发现的猴群居然有400多只,是迄今发现的野外存活的世界上最大的滇金丝猴种群。丁伟发现的这个“猴部落”很快被学术界命名为“塔城A群”。
原始深山里的“野人”生涯
初战告捷,丁伟的心情很激动。根据灵长类行为学科的研究规律,要想对金丝猴的食物、生育、种群、分布等情况有一个较为详尽的了解,至少要进行一年以上的野外观察,这样才能了解金丝猴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等,为保护金丝猴提供科学依据。
金丝猴生活、出没在海拔3000多米人迹罕至的高山上,丁伟也只好背着行囊和干粮,像猴子一样生活在高山上。他每天想法寻找并靠近猴群,在几百米外跟踪观察。每隔一会儿,他都要举着望远镜扫视一遍猴群的情况:吃饭花多长时间,玩耍花多长时间,睡眠花多长时间……然后记录在手提电脑里,一一进行总结研究。每个月,他至少要这样在山上工作二十多天。
然而,饱受人类骚扰和猎杀之苦的猴群非常胆小怕人。每次远远地看到他的身影,在树梢上望的猴哨兵就会发出尖利的警报,所有的猴子瞬间就会消失在莽莽林海之中。最初,丁伟和向导只好跟着猴群跑来跑去疲于奔命,晚上猴子在哪里睡觉他们也就在附近找个地方搭起帐篷或者生起一堆篝火宿营。
有一次,丁伟和向导在半山腰跟踪猴子时被发现。就在他们蹑手蹑脚地从一座岩壁下通过准备靠近猴群时,猛然听见头顶上有岩石滚动的声音。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把将丁伟拽到岩缝里躲了起来。丁伟抬头张望,原来是山顶上有几只猴子正在鬼头鬼脑地向他们扔石块搞“偷袭”。惊魂未定的丁伟哭笑不得。
两个月之后,猴群感觉到丁伟对自己并没有敌意,开始逐渐对他放松了警惕,只要丁伟和它们的距离保持在四五百米之外,猴群就懒得“搭理”他。随着时间的推移,丁伟与猴子之间的距离继续缩小,半年之后,他就可以在几十米内的距离里观察它们了。
有一天上午,他又照例钻在一个窝棚里观看在一条溪涧里喝水的猴群。猴子习惯一只接一只地喝水,所有的猴子喝完水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丁伟憋在狭小的棚子里一动也不敢动。因为口渴,他拿出水壶想喝口水润润嗓子,胳膊把窝棚碰得动了一下,没想到,蹲守在高处的猴王发现了他。只见那只翘着尾巴威风凛凛的猴王一声尖叫,“麾下”的几只年轻力壮的公猴飞快地爬到了棚子上方的大树上,目光咄咄逼人地瞅着他,向他龇牙咧嘴,示意他赶紧“走人”。
丁伟担心走出窝棚会受到猴群的攻击,佯装没看见,继续屏气凝神地藏在窝棚里。不一会儿,丁伟头顶上下起了“雨”,探头一看,原来是那几只淘气的猴子竟然站到了他的窝棚顶上,对着“耍赖”的他撒起了尿。
这下可把丁伟气坏了,他爬出窝棚,学着猴子的样子“龇牙咧嘴”地对它们训斥道:“嘿!你们也太过分了!别以为我是好欺负的。”不过,望着并没有因为他的现身而像从前那样惊惶失措逃去的猴群,丁伟随即又忍不住高兴起来。他想,自己这大半年的工夫毕竟没有白费,猴子已经不再怕他。以后,自己也许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和它们打交道了。
与猴共舞,孤独守望背后的几多痛楚
对于一直生长在城市的丁伟来说,长期在野外搞研究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不仅和猴子打交道难,他过生活关也不容易。
他所在的那个地方是一个只有十几户傈僳族群众聚居的山寨。村寨非常偏僻落后,既不通电也不通电话,手机无法使用,电脑也无法上网。这里的村民非常贫穷,主食是土豆和玉米,有时候给养补充不了,他也只能靠吃玉米和土豆充饥。
在猴群出没的大山里,还生活着许多猛兽。丁伟多次在竹林里与熊遭遇。有一次,丁伟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猴群,背后突然传来很大的声音,许多高大的竹子轰然倒地,他回头一看,在离他七八步远的地方,一头黑熊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丁伟吓坏了,但他知道跑不过黑熊,只好硬着头皮和它对峙。也许黑熊是被他的“沉着”征服了,慢慢趴下身子吃起了竹笋,丁伟也渐渐退入竹林深处。脱险后,他的衣服被冷汗湿透了。
2001年7月的一天下午,丁伟随猴群来到山顶的雪线附近,发现它们正要一只接一只地通过附近的一段岩壁,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现象,他也想乘此机会清点一下“猴丁”。于是拿出望远镜隐身观察、记录。两个小时后,猴群全部过去了,一直坐在雪地上、裤子已经湿透了的丁伟冻得发起了高烧,浑身颤抖。看到他哆哆嗦嗦的样子,向导老冯吓得不轻,急忙生起一堆篝火,让他暖和一下,还一个劲地为他祈祷:“丁老师,你可千万不能生病啊!你要是躺倒了,我可把你背不下山去啊!”好在丁伟身体好,他昏睡了几个小时后,终于勉强缓了过来。死里逃生的丁伟躺在火堆旁,禁不住潸然泪下。
为了让猴群认同他,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它们的一个“同类”。爱清洁的丁伟故意留起了长长的头发和胡须。一次,正在山坡上观察猴群的他碰到两个上山采松茸的藏族姑娘。看见他这副模样,两个姑娘以为碰到了传说中的野人,吓得转身就跑。
丁伟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年之后,他和猴群就可以和平共处了。一些胆大的公猴竟然还敢在他睡着的时候从他的挎包里偷花生米和干粮吃。而最让他难忘和感动的是一只被他命名为“红唇美人”的母猴对他的“温情。”
“红唇美人”是一只漂亮的母猴,它长着一个宛如妙龄女子般的红嘴唇。每次看见他,它总是跑到离他不远的地方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盯着他。他在晚上离开猴群回到溪涧边的那个窝棚休息时,它甚至还要“送”他一程。后来,它干脆每次都跟着他走到窝棚边,蹲在窝棚外边的树上“痴痴”地望着他。向导老冯和他开玩笑说:“丁老师,那只母猴肯定是爱上你了。”听到老冯这么调侃他,丁伟开心地大笑起来。的确,他对“红唇美人”也是“情有独钟”。望着它那双酷似人类的灵动飞扬的大眼睛,他总觉得这些美丽的精灵是通人性的。
怕“红唇美人”擅自离群有危险,最后,丁伟动员老冯和自己合演了一出双簧。在它又跟着自己回到窝棚时,他让画了个大花脸的老冯突然从窝棚边跳出,对着它一通大吼大叫,这才把它吓得跑了回去。
2001年,丁伟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硕士毕业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丁伟依旧把金丝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来准备在这里只呆一年的他,看到金丝猴面临着的被人类猎杀、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减少的种种生存危机,忧心忡忡的他决定继续留下来。
“痴博士”为保护金丝猴奔走呼吁
丁伟在追踪猴群的过程中,多次发现被猎人套索猎杀的金丝猴,为此,他痛心疾首。
1999年底,一件让丁伟气愤的事发生了。那天他下山补充给养,刚进山寨就听说,村里有人捡到了两只小金丝猴。得知这一消息,丁伟焦急异常。因为他知道除非母猴遭遇了不测,否则小猴绝不可能被丢失。他立即赶往那户村民家,在一个破竹筐里果真见到了两只奄奄一息的小金丝猴。一问,村民说是在山路上捡来的。“肯定是有人偷猎打死了母猴!”丁伟火冒三丈,他立即将它们抱回自己的驻地,用牛奶喂它们。
那天晚上丁伟一夜未眠,两只小猴一只出生只有一周,另一只不过三周,当时它们极其虚弱,不住地打着哆嗦,拼命往丁伟的怀里钻。听着它们哀切的叫声,丁伟这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竟然几次落泪。
第二天早晨,小金丝猴的状况依旧非常危险,万般无奈,丁伟只好向维西县县长求助。由于抢救及时,两只小猴终于脱离了危险,并被命名为“灵灵”,作为当年即将开幕的昆明世博会的吉祥物。
“灵灵”在世博会上一出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滇金丝猴的濒危状况也由此为更多人了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灵灵的故乡萨马阁也名声大振,很快成为了一个旅游热点。
通过“灵灵事件”,维西县县长对丁伟这个“猴博士”刮目相看,多次与他交流对金丝猴保护的问题。丁伟说,滇金丝猴目前总数不过是1000余只,而仅在维西县境内,就有两个种群共600余只,这对于贫困的维西县来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自然资源。政府应该加大对金丝猴的保护力度。
县长当即请丁伟从保护金丝猴的角度,为萨马阁附近村庄起草拟定了“村规民约”。当地政府在村民手中收缴了猎枪,还对萨马阁林场进行更加严格的封山育林,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
在丁伟的建议下,县政府随后还专门下拨资金,招聘当地村民,组建了一支“护猴队”,每天轮班上山巡逻。这些措施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两年后的一个春天,丁伟观察发现,在塔城乡的两群猴子,有半数以上的母猴都抱着小猴,这说明经过保护,婴猴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了。
随后,金丝猴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在丁伟的协助下正式启动,并得到了国家林业部保护司领导的重视。林业部派人多次实地考察后认定,萨马阁林区处于滇金丝猴分布区的腹地,不仅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滇金丝猴种群,而且是滇金丝猴主要或最后的一块栖息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萨马阁林区破格由非保护区直接升入国家保护区的行列。
与此同时,丁伟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数篇研究金丝猴的论文在国外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影响很大,他也由此被国际灵长类协会吸收为中国专家组的成员。
2002年8月,丁伟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灵长类协会的年度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的“滇金丝猴即将陷入灭绝漩涡”的观点和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动物保护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各国专家对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有更多的关注,会后他说服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学及环保专家,前往萨马阁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专家一致同意将滇金丝猴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26种物种之一。
2003年秋季,即将博士毕业的丁伟要离开生活了数年的大山,准备回昆明撰写毕业论文。离开前一天,他又上了一趟山,去看那些朝夕相处的猴子,面对无忧无虑地嬉戏的猴群,他默默地祝福:我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为你们营造一个富足安宁的家园。
2004年初,在记者采访时,丁伟表示,他还将返回萨马阁,为自己正在撰写的一篇关于对金丝猴的保护工作的论文补充观察数据,他将在那里再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察研究。他兴奋地说:“我一定要再回去,萨马阁是我的精神家园,金丝猴永远令我魂牵梦萦。”
编辑/张保平 滇金丝猴与一个博士的孤独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