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 作者:[美]道格·科利根)
这个渔村名叫旺永,约有20户浮宅。武伟和麦勒思奇把小艇划向一个最破败的浮筏。那个浮筏其实只是把几块木板绑在泡沫的塑料上,屋顶是用一个竹棚铺上蓝色塑料布建成的。
这是发生在2003年4月的事情。武伟发现在这个残破不堪的浮筏上住着三姊妹,她们的母亲死了,尔后父亲又遗弃了这个家。大姐兰和二姐珊唯有采海贝为生,尽力供小妹妹梅上学,每月的学费只有1美元。有一个月她们无力缴费,武伟和麦勒思奇当时正为一群美国人作导游,就把三姊妹的境况告诉了游客,大家纷纷解囊。
小艇划到了浮筏前。麦勒思奇不禁吃了一惊:这浮筏脆弱无比,粗糙的木板隙缝间海水清晰可见。那三姊妹凭屋顶单薄的塑料布怎能挡得住雨季和寒冬呢?
他们的小艇靠过去,一个女童趋前张望,看到两个陌生的男人,细嫩的面孔露出了好奇的神情。
武伟温柔地告诉这女孩,他们是来送钱给她买东西吃的,浮筏上的一切整整齐齐,三张残破的竹席和一些被子叠得好好的放在角落里。浮筏后面有三只藤篮,盛着三姊妹的所有物品:几件衣裳、烹饪器具以及梅从前上学用的书本文具。这个不足3平方米的浮筏,就是她们的整个生活天地了。
梅告诉来客说,两个姐姐采牡蛎去了。武伟知道这种活儿是很艰苦的:要攀登嶙峋的石灰岩,一只手抓住溜滑的岩石,另一只手还要握着小铁锤撬取牡蛎。岩石常常割破脚掌,即使戴上手套剖开贝壳,两只手最后还是会鲜血淋漓的。
运气好的话,一个人一天也只能采得20多公斤牡蛎,剖出将近2公斤牡蛎肉,换取0.3美元。
武伟把带来的钱塞在梅的手中。那区区80美元可以供她们生活3个月。小女孩一脸茫然,低声说:“谢谢你,我会交给她们的。”
麦勒思奇自己有5个女儿。他望着那浮筏,心里感到一阵凄凉。雨季来临的时候海湾风涛险恶,连大船都会掀翻,那一点钱对3个女孩子能有多大的裨益?她们的浮筏就像一只装鸡蛋的纸板箱,怎能赖以生存呢?
1965年,麦勒思奇初次踏足越南的时候才十几岁,他作为一名陆战队步兵,奉派到南北越之间的非军事区,负责救援工作。
麦勒思奇体格强壮,性情随和,喜爱户外活动,他与武伟合伙开办公司,两人感情很融洽。
第一次参观旺永村后,他们又陪同另一批游客重来此地。麦勒思奇远远望见水面上的三姊妹住的浮筏,一颗心直往下沉:他多么希望那3个女孩子已经脱离了苦境。
他们两人再次募捐,然后划到浮筏旁,把那一小笔善款交给了三姊妹。这一回两个姐姐都在家,兰17岁,珊15岁。
越南到处都有困苦的少女,武伟已经司空见惯了,他原以为这两个女孩子既然饱历风霜,一定冷酷无礼,愤世嫉俗。不料她们却是彬彬有礼,举止自然谦卑,处处流露出爱护妹妹之情。
麦勒思奇问武伟:“替她们盖一间房子要多少钱?”武伟估计,约需3000美元。
麦勒思奇说:“我也许能够筹得这笔钱。”他马上和武伟商定,建筑费用由他负责,建筑的工程安排则由武伟负责。当时已经是9月底,要在冬季来临前竣工,双方都不可怠慢。
武伟向他任职的旅游公司借钱,以便展开工作。麦勒思奇返回美国明尼苏达州艾里镇,第二天就开始募捐。《艾里回声报》报道了这些女孩子的处境,麦勒思奇还上当地电台细说了一切。
艾里镇只有不到4000居民,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女童子军为此举办糕饼烘焙义卖,两天后送来一只塑料袋,盛着满满的零钱和1元面值的钞票。
越南那边的进展却不这么顺利。武伟约好了工匠,备齐了建筑材料,却面临一个问题:越南规定,满18岁才能拥有产业。按照原来计划,那浮宅由三姊妹共有,但她们年龄太小了。武伟还担心三姊妹的父亲会来争夺所有权。
过了几个星期,武伟一筹莫展。后来他又去国际红十字会驻越南办事处,征得他们同意担任法定代理人,直至年纪最小的梅满18岁,才将房子移交三姊妹。10月下旬,麦勒思奇电汇第一笔款项给武伟。而房子也在月底落成了。
2003年11月3日下午,天朗气清,秋风送爽。三姊妹来到这个将近4米见方的浮宅前廊,由一个地方官员主持馈赠新居仪式。
3个女孩子高兴得热泪盈眶,跑进这幢结实的小浮宅,只见卧室里有一张真正的床,还有一间小房里摆着书桌,供梅坐下做功课。
梅脸上淌着泪水,跑到外面走廊上向朋友高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家!”
(陈玉摘自《海外文摘》2005年第4期) 永不沉没的希望 |